導語:近年來,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筑發展呈現良好態勢,隨著綠色建筑的全面推廣,需要依靠市場機制的引入來實現綠色建筑的長期健康發展,而綠色金融作為重要工具,能夠引導資源在綠色建筑行業的有效配置,推動傳統建筑行業的綠色升級,實現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但在實際建設中,一方面開發商獲得綠色金融支持仍然存在“時間配錯”問題,由于項目資金投入的時間要求,目前銀行主要根據設計階段的綠色評級或節能評估來確定是否發放有利率優惠的綠色信貸,這將放大設計階段與運行階段的性能錯配問題;另一方面綠色建筑建筑設計與運行之間的“性能錯配”問題,目前我國綠色建筑的評價標識分為設計標識和運行標識兩個評價階段,其分別對通過建筑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和竣工驗收后投入使用一年以上的建筑進行評價。由于建筑業固有的特點,綠色建筑的建造無法確保建成后建筑的綠色性能可以完全符合設計預期,因此絕大多數開發商只進行設計階段的標識認證,不愿承擔無法通過運行標識認證的風險而直接忽略第二階段。
如何讓綠色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到綠色建筑產業中,同時保障綠色信貸支持的建筑最終取得綠色標識,面對這一兩難問題,近期各省陸續落地的首單附帶“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綠色貸款或許是當下難題的破題點。
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怎樣保障綠色建筑的建成與運營?
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創新成功為綠色建筑信貸保駕護航,即由銀行提供綠色項目貸款,支持項目建設;保險公司提供綠色性能風險保障,進行過程監督、風險預警等服務,項目完工后若未能達標,保險公司將承擔對建筑綠色整改或資金賠付責任。從“綠色設計”升級為“綠色建筑”,這項創新既解決了企業融資的燃眉之急,也為銀行助力綠色建筑發展拓寬了融資新渠道。可見,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正在“疏通”綠色金融到綠色建筑之“渠”,讓更多綠色金融“活水”引流到綠色建筑發展中來,同時也推動著綠色建筑的實際運營與落地,讓綠色建筑真的“綠”起來。
各地開始陸續推廣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
早在2020年湖州市為推進綠色建筑和綠色金融的有效協同發展,創新開展了標準體系建設,在綠色建筑貸款認定標準上,明確了綠色建筑貸款申請必須具備的4+1個條件,即“4” 取得綠色建筑預認證、土地出讓合同或項目備案為綠色建筑、監理和建造等主體信用良好、加入信息披露自律機制+“1” 購買綠色建筑性能保險,通過綠色保險和綠色信貸的創新結合為綠色建筑融資開辟了有效渠。
而隨之有江蘇省首單由蘇州高新區區內企業蘇州人保財險新區支公司簽出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北京首單(2022年7月)住宅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落地、湖北省首單(2022年10月)為綠色建筑信貸開“綠燈”首單綠色建筑性能保險落地、山東省首單(2023年3月)附帶“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綠色貸款落地興業銀行、天津全市首單(2023年4月)“綠色信貸+綠色建筑保險”項目落地開花......等各地區陸續開始推廣與運用。
關于綠色建筑責任險,專家們怎么說?
全國人大代表李慧瓊認為引入綠色建筑保險機制,以市場化手段保證綠色建筑實現預期的星級標準,可以有效破解從綠色設計向綠色運行轉化的難題。基于此提出建議:一是全面引入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制度,通過政府部門引導和市場運作聯動,實現預防、監控和補償相結合的閉環管理模式,為企業提供綠色改造和貨幣賠償雙支撐,助力“雙碳”戰略。二是對購買綠色建筑性能保險的企業,按照保費一定比例進行財政補貼。一方面為綠色建筑的性能提供風險保障;另一方面保險機構可以聘請協力廠商風險控制機構,監控和規范綠色建筑的整個建設過程,助力綠色建筑達到其預定的星級目標。
中投協咨詢委綠創辦公室副主任郭海飛表示“綠色保險在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可以有效發揮擔保增信的作用。”企業開展綠色低碳項目需要申請綠色貸款,單純憑借企業本身可能無法完全取得金融機構的信任。而購買了綠色保險,一旦承諾建設的綠色項目無法完成或達標,保險公司將會進行相應的賠付,將大大減弱金融機構的責任與風險,從而起到擔保增信的作用。
結語:根據年度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統計報告顯示,2022年綠色建筑運行標識占比不到8%,而根據相關2021綠色建筑運行標識項目僅占標識項目總量的約6%......近幾年的綠色建筑實踐存在重設計輕運營的現象不言而喻,行業亟需從“綠色設計”升級為“綠色建筑”,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應用與推廣,讓綠色金融能協同綠色建筑發展,并保障著綠色建筑的建成與運營,相信隨著綠色建筑性能責任險廣泛應用,綠色建筑金融服務產品體系不斷創新完善,綠色建筑能“更快、更綠”的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來源:駿綠網)
博歐EPS線條咨詢熱線:400-013-9278 / 18071719278(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