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已是建筑行業的“關鍵詞”。圍繞智能建造,國家近年來連續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數字化及人工智能在建筑行業的應用。并且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的建設目標。當前,建筑業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智能建造已是大勢所趨。從政策支持到落地實踐,從試點項目到試點城市,智能建造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經濟日報》12日報道,自4月底到6月下旬,福州連綿近兩個月的雨水幾乎不曾停歇,但沒有發生重大汛情事故,城區也未出現大面積內澇,這得益于福州在全國率先創建的數字化水系聯排聯調工作機制。
該機制對城區所有庫、湖、河、閘、站、網、廠等水系要素進行統一管理和調度,并建立遠程監測與控制系統,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各水系要素進行智慧、精準管控。然而,如果以為福州主要通過建設這個數字化機制就基本消除“在城市看海”的現象,那恐怕就片面理解了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城市建設。近年來,福州持續推進水系治理和排水管網完善工作,加快補齊市政排水設施短板,海綿城市試點也作為全國五個表現突出的城市之一得到國家肯定。典型的如打通晉安河直排閩江路徑,使江北城區排澇能力由5年一遇提高到超過10年一遇。正是建立在扎實的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數字化水系聯排聯調工作機制才能大顯身手。
福州數字化水系聯排聯調工作機制的成功,為各地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啟示:建設智慧城市,不能光顧著建設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這類“高大上”的東西,還要做好扎實的水務、電力、燃氣、交通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在此基礎上提高相關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這樣才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成效,真正造福廣大群眾。這正如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教授所指出的,城市數字化轉型不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不是讓城市和人“圍著技術轉”或“被技術轉”。數字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注意避免搞華而不實的數字化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國務院有關方面年初曾指出,中部地區某大城市的市政建設“重面子、輕里子”,建成的雨水管道與建成區面積相當的其他城市相比相差超過一半;計劃投資534.8億元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已投資的196.3億元中,實際與海綿城市相關的僅占32%,用于景觀、綠化等占近56%;排水明溝等設施“十三五”期間改造達標率僅20%。試想,排水基礎設施如此薄弱,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又如何有效發揮作用?除了排水防澇,城市智慧交通建設也是同樣的道理。現在不少城市通過建設智慧交通管理服務系統,實現了對人、車、路、交通設施、交通狀況的精確量化、實時監測,但為了使城區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根本之路還在于提高道路網絡密度和通達性。否則,由于路網布局不合理,各類斷頭路不少,堵車仍將是常態。
日前發布的《“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提出,要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在這方面,可以說,搞好水務、電力、燃氣、交通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是基礎,數字化技術是提升,是錦上添花,兩者不能本末倒置。(來源:福建日報)
博歐EPS線條咨詢熱線:400-013-9278 / 18071719278(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