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綠色建筑發展簡述
建筑,是人類建立用來與自然環境相對立的庇護場所。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建筑結構、形式及功能都全面被工業技術所滲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使城市建筑迅速蔓延,建筑設計轉為全面機械化、設備化的模式,出現了中央空調、24小時熱水系統以及人工照明,蓬勃發展的建筑為人們帶來舒適的生活居住條件。然而與此同時,建筑業的迅猛發展也逐步導致了環境和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直至70年代,兩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機的爆發使整個社會意識到節約能源的重要性。作為全球三大耗能大戶之一,建筑產業在地球環保政策中是舉足輕重的一環。能源危機的爆發促使社會興起了建筑節能設計,80年代以來各國都開始制定相應的建筑節能體系,開始了節能建筑的設計與建造。比如,美國興起“誘導式太陽能設計“風潮,各國政府尤其是寒帶的發達國家也開始制定建筑節能法令,加強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及氣密性,使建筑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
而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增強,社會意識到,人工建筑對于自然的危害不僅僅在于能源。根據聯合國規劃署的統計,全球建筑業消耗地球能源的40%,耗費水資源20%,原材料的30%,同時產生了38%的固體廢棄物。現代建筑的磚瓦、鋼筋、玻璃都是環境破壞之源,不僅是在其生產階段,在拆除廢棄物的階段同樣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于是,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最高效率的利用能源資源,最低限度的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為人類提供宜居的活動空間“綠色建筑的理念逐漸提出。1990年,英國發布環境評價法BREEAM,為世界首個綠色建筑標準。1992年6月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首次明確了”綠色建筑“的概念,此后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進行研究、實踐、和推廣。其中,1996年,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發布LEED(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綠色建筑評估體系,而LEED也是目前世界上用于評價建筑環保、綠色性能最完善,應用最廣的評價體系。2002年日本發布CASBEE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體系。2005年新加坡推出GREEN MARK綠色建筑標識認證。2006年德國DGNB(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發布DGNB建筑可持續評價系統。
各國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的評價標準和評估機制雖各不相同,但評價的內容和關注的因素主要集中在降低碳排放、能源資源的節約與再生再利用、降低能耗,污水處理、垃圾回收、室外環境、室內環境等。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隨著技術的進步,綠色建筑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和進步,各國的綠色建筑也隨之進行了不同階段的階段,但其關注重點仍然具有局限性,缺少對社會和人文的評估。雖然其中都有對于室內環境的要求,但局限于聲、光、熱環境和空氣質量的部分指標, 并未深入研究建筑對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影響。
二、中國綠色建筑發展
在中國,綠色建筑的發展也緊隨世界的腳步。在經歷70年代兩次能源危機以后的80年代,世界各國發展節能建筑,中國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建筑節能體系。1986年,中國發布行業標準 JGJ26—86《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制定了節能30%的目標,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建筑節能標準。90年代,我國出臺了《國務院批轉國家建材局等部門關于加快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意見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等與節能相關的政策及法規。
進入21世紀,中國開始了關于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建筑的推進。2001年,我國第一個關于綠色建筑的科研課題完成。2004年,中國召開了第一屆中國《國際智能和綠色建筑技術研討會》,表達了我國政府對開展綠色建筑的決心和行動能力。2006年,中國住建部發布了GB/T50378《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此階段的綠色建筑定義為: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可以看出,綠色建筑更側重于建筑本身,從“四節一環保”的維度側重于鼓勵建筑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它從建筑及其構件的壽命周期出發, 考慮其性能和對經濟、環境的影響。
第二代綠色建筑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實現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從部分城市到全國的的全面發展。部分城市或者區域已經由政府主導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或者在施工圖審核中將綠色建筑納入專項審核要求。根據2017年住建部印發的《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的要求,中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在2016-2020年間進入了“增量提質”的加速器。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過50%,新增綠色建筑面積20億平方米以上。其中要求,綠色建筑中二星級標識以上項目比例超過80%,獲得得運行標識的綠色建筑項目比例超過30%。
三、中國綠色建筑的革新
然而,隨著綠色建筑的普及發現,大眾用戶對于綠色建筑帶來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并無明顯的感知,對于綠色建筑的認知仍然停留在在綠色植物,或者建筑節能和節水等方面。回顧綠色建筑的定義,其最根本的目標為為人們創造“健康、適用和高效的空間“,而用戶并未感知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向往美好生活,更加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近年來國內很多地區頻繁發生霧霾,二次供水引起的入戶生活飲用水水質不達標、復雜裝飾引起的室內甲醛和TVOC超標,以及國內近些年居民老齡化的問題,都對發展新一代綠色建筑提出來新的要求。
在業內,從建筑使用者角度出發,以人為本的的新模式也逐漸成為了發展綠色建筑的新共識。2019年,中國對于綠色建筑標準進行了第三次迭代,發布了GB-50378《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2019版。新版綠建標準與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相統一,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理念,在原來側重于建筑和環境關系的“四節一環保”的維度基礎上進行了擴充,新增在安全耐久、節約能源、健康宜居、全齡友好等方 面的技術內容,重構了“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五大指標體系,定義了中國的第三代綠色建筑。
可以發現,新一代的綠色建筑已經逐步加入了海綿城市和健康建筑的內容,健康建筑理念和綠色生態相融合,旨在增進建筑使用者對于綠色建筑的體驗感和獲得感,真正的將以人為本和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中國的綠色建筑體系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四、對于綠色建筑的思考
農業文明階段,科學技術能力有限,人們更加敬畏自然。西方古希臘的自然哲學中,人為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與自然環境應是盟友的關系。而在古代中國,則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講究天文、地理和人文相結合,建筑應因地制宜,處理好建筑與氣候的關系。總的來看,古代的建筑,具有迎合地理、適應氣候、就低取材等特點。比如例如北方冬天寒冷,在構筑房屋時墻面都比較厚實一些,以抵御寒冷的天氣,南方炎熱多雨,室內就格外注重通風的效果。在西北地區,木材稀缺,加上黃土直立性好、不容易滲水的特點,窯洞就成了人們最佳的居住方式,這樣不僅冬暖夏涼、節約原材料,而且有益于水土的保持和生態的平衡。
而工業革命之后,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使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 建筑工程技術似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各式各樣的技術開始應用于建筑工程。人類沉醉在這種變化帶來的安逸的同時,慢慢也發現了隨之而來的危機。直至能源危機的爆發,使人們開始關注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從建筑節能技術開始,到發展真正的綠色建筑,開始嘗試用思維的轉變和科技的力量,讓人工建筑與自然和諧發展減少人們在建筑的整個過程中減少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從2006年到2019年間,中國綠色建筑的快發展,也堅持了這個方向。
然而,從綠色建筑的正式定義來看,綠色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最大之處就在于綠色建筑把人、建筑和自然納入到一個整體的范圍去研究。人們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也不是為了保護自然而完全的屈服于自然進而抹煞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忽視了建筑使用者的感受。發展綠色建筑,需要吸取之前的教訓,追求人、筑和自然的協調和諧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把效法自然、遵從生態的規律作為發展綠色建筑的前提條件,需要把節能環保作為綠色建筑的基本手段,而把對于建筑使用者最能感知到的“安全、健康、舒適“作為綠色建筑的最根本目的。只有做到這些,才可以達到人、建筑、自然和諧的發展,回歸到“天人合一“。近些年來健康建筑的迅速發展,以及中國最新的綠色建筑標準將建筑的健康性能和傳統的”四節一環保“的理念相結合,也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五、結語
從建筑發展來看,經歷了屈服于自然的人工建筑,到工業革命后以人類技術為核心的建筑擴張,再到回歸綠色建筑的歷程。自20世紀80年代起,綠色建筑經歷從第一代節能建筑,到側重于建筑和環境的第二代綠色建筑,再到目前的將“以人為本”融入的第三代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我們應從生態文明的更高層次,通過重新建立建筑與自然的友好、和諧、共生的全新關系,實現建筑“以人文本“和”以人類長遠發展為本“相結合的目標。通過發展綠色建筑,為人類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永續發展。(來源:遠洋設計匯公眾號)
博歐EPS線條咨詢熱線:400-013-9278 / 18071719278(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