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21日消息(記者王晶)面對河南此次超強降雨,目前各方都在緊急救援、各項后續保障工作也在穩步進行。但也有人提出質疑,鄭州內澇嚴重,是否也與城市排水系統失靈有關?或此前建設的海綿城市失效?面對這些疑問,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委員胡剛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觀點有失偏頗。“如今城市大面積由硬化路和高層建筑構成,雨水沒辦法滲透,建設海綿城市的確很有必要,意義重大,但并不能應對這種百年以上的特大暴雨。”他解釋道。
“海綿城市”只能對中小雨發揮作用
近年來,“海綿城市”一詞逐漸受到關注。2016年,鄭州市入選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省級試點。當時,鄭州對其城區的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為50年一遇,其他規劃區為20年一遇。針對這次河南為何沒能發揮海綿城市的作用,胡剛解釋稱,海綿城市只能對中雨或小雨發揮作用,一旦遇到特大暴雨是無法應對的。
據記者了解,“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面臨強降雨,海綿城市能發揮多大作用?胡剛談到,海綿城市只能讓常態下的雨水向地下滲透,排地面除積水,以促進城市地表徑流的就地下滲和雨水可持續循環,如果遇到特大暴雨還需采取另外措施,如建設地下深隧,暴雨時儲水,晴天時抽水到江河湖泊。
內澇已成為城市普遍難題
實際上,進入汛期,并非暴雨多發區的河南遭極端降水,城市內澇早已成為一些城市的普遍性難題。為何城市內澇的發生越來越頻繁,胡剛認為有兩點,一是全球氣候變暖、氣溫上升,二是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中心地區多數是硬面路地,不利于水的循環。“所以相關部門在城市規劃時,就要多建一些綠地、人工湖泊,除了可以調節氣溫,下雨時也有助于排澇。”
除了不斷建設海綿城市,構建更完善的排澇系統才是解決內澇的根本。胡剛介紹,雨水管網是當前排澇的主要手段,作用非常大。在老城區,由于以前雨水管網口徑比較小,不能在暴雨時充分排水,造成澇災。老城區管網擴容比較難,淺層地下已有大量建筑樁基和地下車庫,“所以建設深隧很有必要,而且現在挖隧道工程技術己經成熟,投資也不是很大。”胡剛說道。
內澇防治設計應與城市規模相匹配
胡剛認為城區的內澇防治設計應與城市規模相匹配,但近年來防洪標準比較低,現在有的城市防洪標準只有20年,一旦碰到50年或1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就措手不及。他建議,鄭州這樣的新一線城市,都應該逐步提高防洪標準。
“國內城市洪澇災害頻發,應對這種特大暴雨應該綜合考慮。并不只是城市規劃的問題,也不只是海綿城市的問題,而需要制定適合的應對措施,如建設地下儲排水系統等。這幾年韌性城市建設己經提到一定高度,但也還要進一步加強。”胡剛說。
博歐EPS線條咨詢熱線:400-013-9278 / 18071719278(施先生)。